人類對於文化價值的思考不斷的演變,對應傳統和現代的哲學觀也一再地被重新討論思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快速消失,各種天然與人為災害威脅生態多樣性的存在,是不是也威脅了人類生活的多元樣貌甚至價值。2019年花東原創生活節講堂,將透過論壇的方式,開啟對於花東各面向新的對話。
10/6(日) 14:00-15:30
空間x歷史_空間會說話:從塗鴉到街頭藝術
開放的公共空間因為塗鴉的行為而吸引了更多人參與到內容的生產中,成了文化群體的解構工具。塗鴉者透過拼貼的創作方式重構了人的經驗符碼,而觀閱者則在觀看的過程中解讀並且投射,兩者因此建構了共同的話語空間,奪回公眾表達的話語權。
講師:畢恆達
欣賞塗鴉的質樸與反叛,無法忍受商業廣告的無所不在,在律已甚嚴卻又渴求多元與自由的世代長大的小畢老師,從邊緣的位置,閱讀我們生存的空間,研究領域有環境心理學、質性研究與論文寫作、性別與空間、街頭藝術等。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10/12 (六)14:00-15:30
災難x日常_前進的力量
人們因為各種天然災害對於災難的感受越來越深刻,而人為的破壞帶來的災難也讓我們更切身的感受到威脅性。面對災難的直接或間接經驗是否可透過藝術再現或想像,成為破壞後的創造,讓人看見災難後的重生希望。
講師:潘小雪
為了藝術為了愛是小雪老師最堅定的生命實踐,從小熱愛繪畫的她,用對於藝術的品味和專業的策展,為無數的國內外藝術家搭建平台,出生並且生活在花東,在此她揮灑著對這片土地滿滿的愛。現職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10/12 (六)16:00-17:30
文化x自然素材_ :從土地長出的養分
進入花東山林後,瞬間會迷失方向,老人家卻憑藉著植物生長的地點,很快判斷哪裡有水源,哪裡是東邊,老人家指著攀著樹生長的藤說:「採藤是部落訓練青年的過程,得同心協力才能完成。」自然素材的表現從人類製造器具開始,和自然素材的接觸勾勒出一種文化的軌跡,人類的手延長了想像力,在不斷的結合方法中重組,依循自然環境長成文化了記號,怎麼樣去找到和自然界的平衡,決定了一個族群文化的養成以及種種生命經驗交織的風格。
講師:Cudjuy Maljugau 謝聖華
魯拉克斯部落排灣族空間設計師,擅長於空間營造傳達文化與土地的精神,近幾年在作品內開始思考族群與自然間的連結的關係,在空間中演繹生活的底蘊,以人為本的核心關懷,是他把文化的感動分享出去的動力。
10/13(日) 14:00-15:30
旅行x獨特物件_「觀光客的凝視」到「旅行的異義」:在失速的旅遊中尋找有益之價值
觀光業是強化或破壞一個地區的文化、環境或貧窮國家?當在地高喊產業之時,觀光旅遊業看似繁華似錦的背後是否存在波濤洶湧的危機?做為遊客或提供旅遊的人到底成就了什麼樣的價值。有人說you are what you eat,是不是也適用在you are how you travel。
講師:工頭堅
多年前曾發起《網工陣線》,所以叫「工頭」。英文名字叫 KEN,所以叫做「堅」。網路趨勢觀察者、部落客、國際領隊導遊,或者偶而在電視上出現的人,現職為 RiceTour 米飯旅行社負責人,一位探索自己在社會中的各種可能性的人類。
10/19(六) 14:00-15:30
土地x食物_花東食景多樣性
生態系統中的物物相關其實就藏在傳統社會中的食物知識與週遭的人、事、時、地、物之間的牽連,現代的市場經濟邏輯破壞了人們對於食物的多層次理解以及背後的物質與精神實踐。食物可以輕易地連結到生活的地景、工作的技術、食物製備與儲存的工藝、以及節慶與宗教儀式,花東仍保有豐富的「食物地景」以及可循的食物生態、文化與社會多層脈絡。
講師:林志忠
在山林裡憑著風與植物的分佈來尋找方向,穿梭的日子常以海灘為榻,帶著遊俠特質的林志忠,無法在主流的方格內被歸類,多年來他走訪台灣本島及外島各地,一心推動台灣民族植物的正名行動,包括紅藜、小米、山芋等。在植物、動物與環境的共生關係中,生物多樣性、在地性及與族群發展背後的文化,都深深令他著迷,並協助復耕消失的作物及其社會文化性。
10/20 (日)14:00-15:30
城市x創造_拼貼共創原創生活
在城市化幾百年來反覆重演的的進程中,在與時俱進的啟蒙中,我們我們在城市創造了什麼身為「人」的價值?在全球化時代的遷移中尋找自由,或許不是那麼充滿光明,然而一個好的展覽可以讓整個城市瘋狂,藝術的元素放在公共空間,一個龐大的空間,作為一個都市的核心,是否能創造不可避規的人文精神與樂觀主義。
講師:黃海鳴
身上帶著柔性號召力特質的黃海鳴老師20年前就用大型的策展直接介入歷史空間、城市與鄉村的問題,是現今滿地開花的藝術節開創者,他認為藝術是種很重要的社會運動,許多角色可以是合一的。